蓝图新绘就 征程再启航—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东莞市社科界引发热烈反响
作者:办公室 日期:2025-11-13 16:30 来源:办公室 字号:
 

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胜利召开。全市社科工作者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并引发热烈反响。广大专家学者一致认为,“十五五”是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、推动综合实力实现总体跃升的关键窗口期。社科界肩负着以科学理论启迪社会、以精深研究支撑决策、以先进文化引领发展的时代重任,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,深入学习研究,积极建言献策,不断提升社科工作的“魅力、魄力、影响力”,努力在服务东莞“十五五”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、作出更大贡献!

黄祖辉

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

科学把握“十五五”时期的重要地位需深刻认识其三重战略意义:这一时期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,既要解决“十四五”遗留问题、巩固优势,又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等新挑战,夯实“十六五”基础;这五年是发展环境更复杂、改革含金量更高的决胜时期,面对300多项全面深化改革任务,必须以历史主动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、科技自立自强、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等七大目标;更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,统筹发展和安全,补强民生短板,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,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实效,确保国家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。准确把握这一历史方位,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

罗明星

广东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、教授

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引领青年学生成长需把握三个维度:一是通过解读“十四五”时期在经济发展、科技创新、民生改善等领域的重大成就,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,从历史实践中坚定信仰;二是通过明确“十五五”规划关于高质量发展、科技自立自强、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等目标,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置于国家战略中审视,缓解现实焦虑,树立发展信心;三是通过阐释“十五五”期间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、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与青年专业能力的高度契合,激发学生将个人价值融入民族复兴伟业,勇担时代使命。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,共同推动青年学生在认知、情感、行动上实现全面成长。

郭奕鹏

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
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规划建议中45次强调文化,凸显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以“四真”使命助力文化强国建设:聚焦真问题,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,敏锐把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文化安全与融合课题;解决真需求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创作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文化产品;锤炼真学问,传承马克思追求真理的学术品格,在智能时代保持治学定力;贡献真知见,超越书斋研究,主动担当智库角色,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等方面提供智慧支撑。广大工作者要当好党和政府决策的“思想库”和“智囊团”,做好新时代文化的传播者,将学术研究根植于改革发展实践,发时代先声、应人民所需,以高质量学术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。

舒雨锋
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、教授

东莞从“世界工厂”向“制造美学之城”的跃升,核心动力在于科技创新,基础支撑在于高素质人才。具体实践中,一是坚定科研服务地方战略定力,彻底破除“象牙塔”思维,确立“扎根东莞、研究东莞、服务东莞”的鲜明导向;二是构建与产业地图高度契合的科研体系,通过组建跨学科的技术攻关突击队,以我校“双高”专业群和拟申办的本科专业为依托,重点建设若干个特色鲜明的协同创新中心,开展深度城市化等社科研究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学理支撑和路径参考;三是深化科研机制改革,通过建立以实际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、共建共享高端研发平台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、在创新环境中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,努力实现更精准、更有效地服务东莞“科技创新+先进制造”的城市特色,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

曹秋静

中共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、副教授

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要求。在国际形势深刻变革背景下,我国作为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但尚处第三梯队的国家,必须加快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。对制造业比重的认识呈现动态深化:从十四五保持基本稳定十五五保持合理比重,既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,又要防止地区间盲目对标和过早去工业化倾向。科学应变需实施四大工程: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、绿色化改造实现固本升级;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竞争制高点;发展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;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夯实发展根基。这四大工程协同发力,能够有效筑牢实体经济根基,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。

张志民

市社科院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

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,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把握三大核心要义:确保经济合理较快增长是基础前提,未来10年需保持年均不低于5%的增速才能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;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关键支撑,需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,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产业体系,突破中等收入陷阱;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战略重点,要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,前瞻布局未来产业,培育专精特新企业。以东莞实践为例,其先进制造业增长6.8%、高技术制造业增长8.6%的成效,以及培育236家“小巨人”企业、打造智能移动终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探索,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实践路径。通过这三方面的协同推进,才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,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。